技术分析是回顾过去价格走势及各项交易数据历史,寻找交易市场中价格变化的规律,借此预测未来走势和变化的分析方法。不同于基本面分析需从多个层面和不同角度去对市场价格进行估值,技术面分析的探究对象较为单纯,仅着重观察市场中的价格行为,以及从大量交易数据中计算得出的各项指标。
技术分析的诞生起源于过去数百年来人类对金融市场的观察,在 18 世纪的日本就已经有人使用技术分析进行交易。据传当时一位名叫本间宗久的米商,每天记录市场上大米的开盘价、最高价、最低价、收盘价,并发明了现今被广泛用于股票、期货、数字货币等金融市场的 K 线图表。然而较为系统的技术分析理论,则是在 19 世纪查尔斯·道 (Charles Dow) 集多位研究者之大成,提出著名的道式理论后才逐渐完善。道式理论可以说是技术分析领域中一切的基础,依据先前的价格变化和交易量来判断未来趋势走向。技术分析通常采用图表呈现,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演进后,现代的技术分析已经包含了数百种图像型态和指标。
技术分析的研究中有三项非常基本的假设:
1.所有的市场资讯最终都将反应到价格上,且市场充满效率,价格将如同一面镜子,实时反映出不同消息因素对价格涨跌所产生的效果。
2.即便是看似随机的市场价格行为中,仍然可以找出可识别的型态与趋势,且价格容易受到过往趋势的影响,并延续其前进方向。
3.由于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心理,历史会倾向于不断地重复循环,使价格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与趋势方向,而不会突发性地改变。
基于上述论点,技术分析的研究者认为,只要找出隐藏在历史价格中的变化规律,就能对未来市场的价格趋势进行预测。
在使用技术分析时,一般都分成型态和指标两种不同的类别进行探讨。当价格规律地产生变化时,就会在 K 线图表上描绘出特定的图型,像是头肩顶、头肩底、W 底、M 顶、上升三角、下降三角,等等。根据不同的图型形态,可以识别出关键的价格带以作为交易的参考,在技术分析的词汇中,这些关键的价格区域一般又称为支撑和阻力。
判断支撑与阻力对于使用技术分析的交易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事情,这些价格区间通常都伴随着大量的筹码换手,是判别趋势形成或是趋势反转的依据之一。上涨的行情中碰上阻力可能会反转下跌,而下跌的行情中碰上支撑可能会反弹,因此交易者可以在价格接近支撑位时选择买入做多,并在价格接近阻力位时选择卖出做空。
以常见的 W 底型态为例,下跌后的反弹突破前高点后,前高点的价格带就形成了关键支撑,表示该区域的卖压已经消耗殆尽转为买盘,为后市看涨的型态;M 顶则是恰好相反,上升后的回调跌破前低点后,前低点的价格带就形成了关键阻力,表示该区域的买盘已经消耗殆尽转为卖压,为后市看跌的型态。
技术分析的指标,则是采用统计方法研究历史交易数据,归纳出用于预测未来市场行情的数学公式。依使用的变数可分成趋势型、震荡型和成交量型指标,依适用的时间范围则可分为短期、中期以及长期指标。
一项方便且常用的指标是移动平均线。移动平均线是根据指定周期内的历史价格计算得出,可以视为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价格趋势。根据是否有价格权重,移动平均线又可分成无权重的简单移动平均线 (SMA) ,较重视近期价格的指数移动平均线 (EMA) ,以及加权移动平均线 (WMA),后者利用对近期价格的加权,以凸显出走势的偏离和趋势反转之先机。
(参考图,绿线 = 100 SMA、红线 = 100 EMA、蓝线 = 100 WMA)
相对强弱指标 (Relative Strength Index, RSI) 也是常用的指标,其透过一系列数学运算,将价格上升对比价格下跌的幅度差异进行标准化,得出一个区间范围在 0 ~ 100 的数值。在价格涨幅大于价格跌幅的多头行情中,RSI 数值会较高,反之则较低。一般来说 RSI 高于 70 会被认为市场买气热络,而 RSI 低于 30 则代表市场冷清看跌,可能有超卖的情形。
有些指标则是采用其他指标计算得出,像是异同移动平均线 (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/ Divergence,MACD) 指标是计算两个不同时间周期的指数移动平均价格差,以构成 MACD 线 (快线)。计算 MACD 线的指数移动平均可以看出 MACD 线的变化趋势,又被称作讯号线 (慢线)。将 MACD 线与讯号线之数值相减,则可得出 MACD 直方图。当 MACD 线由下往上穿越讯号线时,意味着近期指数平均价格差为正且大于均值,是一个多头走势的征兆; MACD 线由上往下穿越讯号线,则表示近期指数平均价格差为负且小于均值,是空头行情中常见的样态。
布林带 (Bollinger Bands,BB) 也是许多交易者喜欢使用的技术指标,它结合了移动平均和标准差的概念,将可能出现的价格范围绘制在 K 线图表上。具体作法是使用过往 n 个价格的简单移动平均数作为中心,计算此 n 个价格的标准差后向上和向下延伸 m 个标准差作为边界。布林带的特色在于当价格沿着均线来回震荡时,可用统计的方法计算不同价格出现的机率,在常态分布下约有 95% 的数值会落在离中心值 2 倍标准差的范围内。价格靠近布林带上缘或下缘时通常都表示与均值间的乖离较大,可能是潜在的买入或卖出时机。
若不想进行复杂的计算,绘制趋势线也是一种分析行情的简便方法。上涨的趋势中会出现不断增高的局部低点 (Higher Low),画一道串连两个以上局部低点的直线就形成了上升趋势线,在跌破上升趋势线之前价格可能将继续上涨。反之,下跌的趋势中会出现不断降低的局部高点 (Lower High),将两个以上的局部高点连线可画出下降趋势线,在突破下降趋势线之前价格可能将继续下跌。
尽管技术分析在使用上相当的快速方便,仍有部分的限制需要多加留意。首先要了解到技术分析仅是一项工具,对市场行情判断解读的还是其使用者。因此,技术分析得出的结果通常都较为主观,掺杂了个人的立场与偏见。同样的技术指标交由不同人去分析行情,可能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。相反地,技术分析也有可能创造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。当市场上许多参与者都使用相同方法进行交易时,会造成价格往群体预期的方向靠拢,然而这与技术分析理论的正确与否毫无关联。此外,技术分析忽略了许多基本面分析的要素,且其模型仅基于历史数据统计,无法排除例外事件发生的可能,无论分析得如何透彻,仍会有盲点,无法保证万无一失。使用技术分析时需了解其限制,以免刻舟求剑反被工具误导而造成损失。
从传统金融到加密货币,从短期投机炒作到长期价值投资,如何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获利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议题。技术面分析虽然不如基本面分析客观全面,且其强效率市场和未来是历史之延伸投影的论点一直都为人诟病,然而其跨领域的泛用性和资讯解读的便利性,却也使这门学问历久不衰,至今仍被许多交易员和投资机构使用。将技术分析视为辅助工具搭配基本面分析,将是提升资产管理绩效和财务表现较为恰当的作法。
技术分析是回顾过去价格走势及各项交易数据历史,寻找交易市场中价格变化的规律,借此预测未来走势和变化的分析方法。不同于基本面分析需从多个层面和不同角度去对市场价格进行估值,技术面分析的探究对象较为单纯,仅着重观察市场中的价格行为,以及从大量交易数据中计算得出的各项指标。
技术分析的诞生起源于过去数百年来人类对金融市场的观察,在 18 世纪的日本就已经有人使用技术分析进行交易。据传当时一位名叫本间宗久的米商,每天记录市场上大米的开盘价、最高价、最低价、收盘价,并发明了现今被广泛用于股票、期货、数字货币等金融市场的 K 线图表。然而较为系统的技术分析理论,则是在 19 世纪查尔斯·道 (Charles Dow) 集多位研究者之大成,提出著名的道式理论后才逐渐完善。道式理论可以说是技术分析领域中一切的基础,依据先前的价格变化和交易量来判断未来趋势走向。技术分析通常采用图表呈现,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演进后,现代的技术分析已经包含了数百种图像型态和指标。
技术分析的研究中有三项非常基本的假设:
1.所有的市场资讯最终都将反应到价格上,且市场充满效率,价格将如同一面镜子,实时反映出不同消息因素对价格涨跌所产生的效果。
2.即便是看似随机的市场价格行为中,仍然可以找出可识别的型态与趋势,且价格容易受到过往趋势的影响,并延续其前进方向。
3.由于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心理,历史会倾向于不断地重复循环,使价格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与趋势方向,而不会突发性地改变。
基于上述论点,技术分析的研究者认为,只要找出隐藏在历史价格中的变化规律,就能对未来市场的价格趋势进行预测。
在使用技术分析时,一般都分成型态和指标两种不同的类别进行探讨。当价格规律地产生变化时,就会在 K 线图表上描绘出特定的图型,像是头肩顶、头肩底、W 底、M 顶、上升三角、下降三角,等等。根据不同的图型形态,可以识别出关键的价格带以作为交易的参考,在技术分析的词汇中,这些关键的价格区域一般又称为支撑和阻力。
判断支撑与阻力对于使用技术分析的交易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事情,这些价格区间通常都伴随着大量的筹码换手,是判别趋势形成或是趋势反转的依据之一。上涨的行情中碰上阻力可能会反转下跌,而下跌的行情中碰上支撑可能会反弹,因此交易者可以在价格接近支撑位时选择买入做多,并在价格接近阻力位时选择卖出做空。
以常见的 W 底型态为例,下跌后的反弹突破前高点后,前高点的价格带就形成了关键支撑,表示该区域的卖压已经消耗殆尽转为买盘,为后市看涨的型态;M 顶则是恰好相反,上升后的回调跌破前低点后,前低点的价格带就形成了关键阻力,表示该区域的买盘已经消耗殆尽转为卖压,为后市看跌的型态。
技术分析的指标,则是采用统计方法研究历史交易数据,归纳出用于预测未来市场行情的数学公式。依使用的变数可分成趋势型、震荡型和成交量型指标,依适用的时间范围则可分为短期、中期以及长期指标。
一项方便且常用的指标是移动平均线。移动平均线是根据指定周期内的历史价格计算得出,可以视为过去一段时间内的价格趋势。根据是否有价格权重,移动平均线又可分成无权重的简单移动平均线 (SMA) ,较重视近期价格的指数移动平均线 (EMA) ,以及加权移动平均线 (WMA),后者利用对近期价格的加权,以凸显出走势的偏离和趋势反转之先机。
(参考图,绿线 = 100 SMA、红线 = 100 EMA、蓝线 = 100 WMA)
相对强弱指标 (Relative Strength Index, RSI) 也是常用的指标,其透过一系列数学运算,将价格上升对比价格下跌的幅度差异进行标准化,得出一个区间范围在 0 ~ 100 的数值。在价格涨幅大于价格跌幅的多头行情中,RSI 数值会较高,反之则较低。一般来说 RSI 高于 70 会被认为市场买气热络,而 RSI 低于 30 则代表市场冷清看跌,可能有超卖的情形。
有些指标则是采用其他指标计算得出,像是异同移动平均线 (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/ Divergence,MACD) 指标是计算两个不同时间周期的指数移动平均价格差,以构成 MACD 线 (快线)。计算 MACD 线的指数移动平均可以看出 MACD 线的变化趋势,又被称作讯号线 (慢线)。将 MACD 线与讯号线之数值相减,则可得出 MACD 直方图。当 MACD 线由下往上穿越讯号线时,意味着近期指数平均价格差为正且大于均值,是一个多头走势的征兆; MACD 线由上往下穿越讯号线,则表示近期指数平均价格差为负且小于均值,是空头行情中常见的样态。
布林带 (Bollinger Bands,BB) 也是许多交易者喜欢使用的技术指标,它结合了移动平均和标准差的概念,将可能出现的价格范围绘制在 K 线图表上。具体作法是使用过往 n 个价格的简单移动平均数作为中心,计算此 n 个价格的标准差后向上和向下延伸 m 个标准差作为边界。布林带的特色在于当价格沿着均线来回震荡时,可用统计的方法计算不同价格出现的机率,在常态分布下约有 95% 的数值会落在离中心值 2 倍标准差的范围内。价格靠近布林带上缘或下缘时通常都表示与均值间的乖离较大,可能是潜在的买入或卖出时机。
若不想进行复杂的计算,绘制趋势线也是一种分析行情的简便方法。上涨的趋势中会出现不断增高的局部低点 (Higher Low),画一道串连两个以上局部低点的直线就形成了上升趋势线,在跌破上升趋势线之前价格可能将继续上涨。反之,下跌的趋势中会出现不断降低的局部高点 (Lower High),将两个以上的局部高点连线可画出下降趋势线,在突破下降趋势线之前价格可能将继续下跌。
尽管技术分析在使用上相当的快速方便,仍有部分的限制需要多加留意。首先要了解到技术分析仅是一项工具,对市场行情判断解读的还是其使用者。因此,技术分析得出的结果通常都较为主观,掺杂了个人的立场与偏见。同样的技术指标交由不同人去分析行情,可能会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。相反地,技术分析也有可能创造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。当市场上许多参与者都使用相同方法进行交易时,会造成价格往群体预期的方向靠拢,然而这与技术分析理论的正确与否毫无关联。此外,技术分析忽略了许多基本面分析的要素,且其模型仅基于历史数据统计,无法排除例外事件发生的可能,无论分析得如何透彻,仍会有盲点,无法保证万无一失。使用技术分析时需了解其限制,以免刻舟求剑反被工具误导而造成损失。
从传统金融到加密货币,从短期投机炒作到长期价值投资,如何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获利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议题。技术面分析虽然不如基本面分析客观全面,且其强效率市场和未来是历史之延伸投影的论点一直都为人诟病,然而其跨领域的泛用性和资讯解读的便利性,却也使这门学问历久不衰,至今仍被许多交易员和投资机构使用。将技术分析视为辅助工具搭配基本面分析,将是提升资产管理绩效和财务表现较为恰当的作法。